作者:採訪整理/李雪莉.謝明玲 出處:天下雜誌 410期 2008/11
教育部長鄭瑞城年輕時,是個不喜歡考試的學生。他更不喜歡老師填鴨、威權的教育哲學。
這影響他日後的教學方式。擔任新聞系教授時,同樣教導深度採寫課,他絞盡腦汁出題,很少用考試測驗學生是否理解,反而要求學生小組合作,大量閱讀和採訪,針對重要的社會議題,完成專題報導。
他相信,教育必須激發學生的熱情與智慧,如果缺了一樣,人生會像無根的浮萍,長不出力量。
此刻的社會仍脫離不了文憑主義的綑綁、對分數的上癮,學習方式仍極度扭曲;鄭瑞城很清楚這並非一時半刻能解,但在過去六個月,他試圖扭轉公務體系長久的錯誤觀念。
與次長或司長開會開到一半時,他會用和緩卻堅定的語氣挑戰他們說,「為什麼那麼會發明考試,你們每次討論,就弄愈多考試,學生的考試還不夠多嗎?」
目前,教育部已成立了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,希望透過制度引導減少考試,讓學生能真正學會學習。
每位教育部長都希望國家培育出有競爭力的人才,對這位宜蘭長大的部長而言,「成功」比較像愛因斯坦所說的──做有價值的人。
專訪中,他為台灣為何高學歷高失業,提出解答;也提出台灣學生在學習上最大的問題,以及他未來的解決方向,以下是專訪內容:
現在年輕人失業率很高,造成這現象主要有三個原因:
高學歷高失業的三個原因
第一,我們的大專校院裡,有將近五○%的學生是人文社會科學的,這部份本來就跟職業不是那麼能夠銜接。
第二,技職體系慢慢走向一般大學,從技專變成技術學院,再變成科技大學,科大跟一般大學幾乎是快相容了,實務跟實作那部分是慢慢在流失。
第三,文憑主義的觀念太強,只要學生有機會,就去唸碩士、唸博士;但職場上,有些工作並不那麼需要文憑。文憑主義、升學主義的一元價值觀,讓學生跟職場所需出現脫節;這大概是台灣過去十幾年來,不是刻意造成,但就有那樣的趨向出來。
現在外界挑戰很大,但不能因為如此,就把大學教育看得太功利性,認為有經濟危機,就說大學要給企業或社會什麼樣的人,這是不可能在幾天之內訓練出來的。
教育永遠有個基石,那基礎就是,一個人的基本素質:有滿好的普遍性知識、專門知識學得不錯、很強的學習能力,最重要是他的好奇心、探索心跟追根究柢。
學問就是學會問,如果追根究底就會去學習。
我們學生因為被考試、被分數驅動,他在乎的是分數,不一定是知識本身。現在學生瞭解到,任何一次考試對他來講,都是一個do or die的問題,影響很大,所以他們也都是很拚,拚分數拚考試,這跟以前也沒有太大區別。
當年以為把學校增加,讓每個人都可以上大學,可以減低升學壓力,問題是,家長跟社會期待眼光,讓學生也被社會化,他不只有要上好大學、上好的系的觀念,甚至,他不見得是適合唸醫學院,還是去考台大醫學院,不敢殺青蛙就去考。
我們的教育應該強調對學習的熱情。懂方法、有態度,其實比他懂得什麼還要來得重要。
如果我們看到一些諾貝爾獎得主,那種對真理的熱忱、真正對那件事情有興趣,會鍥而不捨地去追尋,坦白講這在台灣是欠缺的;我們好像是攀在一根浮木上,往洪流要走的地方走,所以從國中畢業以後就要去考基測,大家為了基測,弄得你死我活。每次人家問我基測的問題,我很想告訴他說,是,這是一個問題,但不是我們要花那麼大心思去做的一件事。
我更擔心的是,因為我們有一個考試的機構,它不一定在幫我們解決問題,可能在製造問題,它總是想怎樣再多增加考試。當考試機關的專業發展到一個極致的時候,滿有趣的現象是,它被專門的知識引導,希望拿各種理論測驗學生,但坦白講我是滿擔心、害怕的。
我們的教育文化要改善,有幾個面向。
學校整體的制度面,是不太容易改變的,它有個穩定長期的問題在。大家以為哈佛研究很強,但他們對教學、對大學教育很重視,但我們的教學品質並不理想。
未來高中和大學教育,有三件重要的事。一是找到學生的興趣與性向,二是給學生廣泛的通識教育,能充份運用知識、求得智慧;三是提升老師的教學能力。
增加知識廣度與學習熱情
我感覺,現在學生的興趣與所學呈現一種「斷帶」,不是自己最喜愛的。
我希望未來能提早探索學生的性向,像德國一樣,到小學四年級的時候,十歲就可以看到孩子的潛能,有人適合走大學管道、有人適合當基層技工。我不曉得在什麼時候,可以把學生用什麼標準,做這樣的分流,如果那套行得通,其實是可以解決不少教育上的問題。
第二是給學生廣泛的知識並懂得運用。
美國大一大二不分系的系統,讓學生對不同知識得以探索,對不同領域的尊重,那是影響人的整個心胸。你可能本來對新聞有興趣,但因為這制度,會去碰到化學、物理;我們的知識源起是從自然科學來的,那豐富性不是人文社會科學有辦法理解,如果沒有彼此交流,學生是帶著多大的缺憾活在世界?
我希望學生學到智慧。學生要懂得找資料,累積起來做有效的組合時,變成知識;光有知識不夠,如果你不懂得怎樣有意義運用知識,它不會成為智慧。
老師不能權威 死抱知識
當年我念書時,老師不會叫我們怎麼思考,他們上課也是亂講,拿一本書就叫大家跟著唸;我的採訪寫作課,老師出的考題是,他唸唐詩三百首上一句,要學生接下一句。沒想到我剛好前一天晚上讀到那詩,背了出來,他把我視為天人,以後要我幫他提皮包(笑)。
前的老師就是在教那樣一個死的知識,那年代要花多少時間在那上面,幹嘛呢!那東西現在隨便上網,隨便拿一本書上都有嘛。現在學生必須把知識要變成智慧,不然知識真的就是在那邊而已。
第三就是老師素質的提升。
教育成功失敗,老師最為關鍵。如果老師還是那種填鴨式的概念,死抱一堆知識,沒有互動的概念、權威感強,又不願意去增加新知,沒有學習的動能時,學生不可能有學習動能,也無法把教育做好。
我們在大學這一塊開始在想說,如果這位老師教學教不好,我有幾個教學很好的資深老師,示範給你看,甚至錄影下來,讓你看教學,那就是我們必須很有制度,而且很有耐心去做的事。老師心胸一定要開放,不要認為被人教導是一種羞辱;很多老師觀念是那樣,包括高中那邊也是一樣,一說評鑑,他就翻了。評鑑不是我們要去羞辱老師,是要去幫忙他,看他們有什麼問題要幫忙。
如果我們沒有塑造一種主動學習知識的環境,就好比牛在那邊,這邊一大堆草再好他也不願意過來吃。我很希望台灣學生能更有企圖心,因為未來大陸會是很大的競爭對手。
有立委說,教育部要開放學歷讓他們很擔心;但我說,一定要讓年輕人出去,要讓別的人進來,我們一定也要去爭取這些人才。未來大陸生可以來停留一年做交換生。
我們要讓台灣學生知道天外有天,人外有人。我們看到大陸留學生在美國的表現,其實就是我們那個年代台灣學生在美國,什麼都肯幹、態度非常好,別人願意請學生當助理、助教,現在大陸學生就是那樣,三更半夜也起來背英文字典;他們充滿自信又臭屁,加上他體質裡面真的很耐操。
台灣學生要多看看別人的優點是什麼,去看不同的世界。
儘管未來的世界充滿挑戰,但我想跟台灣學生分享,西班牙諾貝爾獎得主拉蒙卡哈曾說,「如果你在用熱情跟智慧去探索任何事物的時候,它會把它的秘密透露給你知道。」
多好的一件事情,如果我們真的沒有熱情、沒有智慧,不管缺哪一樣都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,這兩樣東西,你投注進去,我相信很多困難的問題會解決。
如果你對一件事有使命感,有承諾,內心的力量就會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