電影在主角回憶四歲時在生長的地方和媽媽快樂地嬉戲中結束
給人留下無限的欷吁
十七歲的他每天和媽媽吵架 媽媽也每天和他吵架
在他六歲的時候媽媽與爸爸離婚 而外婆罹患精神疾病
他一直感覺媽媽跟外婆很像
在一個不正常的家庭中長大的他 男朋友安東尼等於是他的一切
在這個時代這類的同性戀者已經不是新鮮事
父母離婚,男孩子缺乏性別認同的對象,加上母親是個超級權威者
編導將焦點放在青少年與母親之間依附又叛逆的矛盾關係上
片尾刻意穿插一段隱喻的想像劇情--他追著穿著白色婚紗的母親
他愛母親,卻又感受到母親的拒絕。又愛又恨的情愫交織網纏,濃得化不開心中的糾結
這是每個青少年從依附關係要邁向獨立人格都會有的內心衝突
只是在他身上特別糾纏,因為有個不一樣的家庭和家人
片名原文是I kill my mother!
可見主角對母親的恨意有多深
這勾起了我二十多年前的回憶 在國中升高中的那個階段
也好幾次對母親萌生恨意 但思想上起的意念卻是想用自殺來逃避這種痛苦
後來考上了外地的高中 順勢就選擇離開原生家庭
離開那個又愛又恨的家和人
但我也永遠忘不掉 打好行蘘已走在離家路上的半途
母親跑過來將手上那一袋一元硬幣交到我手上 眼淚不禁流下 的這一幕
其實依附關係是存在彼此之中
他被母親安排到寄宿學校 母親載他到學校 期望他說些道別的話時
他說出的卻是一長串狠毒、不留情面的話 字字像利刃刺向手無寸鐵的母親
雖然這位母親真的很不適合教養小孩--我深深這麼覺得
她幾乎每天每刻像個長不大的小孩 跟自己的兒子持刀相向--不是真的拿刀 不過兩人你一來我一 往的凶狠對話 大概也相差無幾
不過,畢竟是親生的兒子,如此尖酸刻薄的話,任誰都不可能不掉下眼淚
同樣是母親的眼淚,同樣是家有青少年離家的故事,同樣有一段想殺人或自殘的想像
不同的是家庭功能健康的程度
感謝上天,如今我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,對未來懷抱希望
延續了電影最後一幕與我的老婆兩個孩子歡樂嬉戲的劇情
每天上演著...